海角社区

本科教育
  • 通知公告
  • 专业介绍
  • 培养方案
  • 教学大纲
  • 教师发展
  • 学科竞赛
  • 相关下载
  • 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转教务处 关于举办宁波大学第六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预通知

作者:   已浏览:12次 更新日期:2025-07-04

各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同时选拔优秀教师参加浙江省第六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经研究决定举办"宁波大学第六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第六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本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活动。领导小组成员为:

组  长:主管校长

副组长:胡良根、刘 缨

成  员:孙聪、赵银川、吴芳芸

二、大赛主题

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

三、大赛目标

紧扣教育强国和高教强省建设目标,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助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精心打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与交流的标杆。

四、大赛内容

大赛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教学设计创新汇报。

五、参赛对象

我校本科在职教师,其中主讲教师近5年对所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产教融合赛道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至少包含1名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且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时间须达到2年及以上;其他赛道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若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曾获得往届省赛特等奖的主讲教师不能再次参赛。

六、组别设置

大赛按照"四新"建设、基础课程、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等领域设7个大组,其中第1-6组按参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分组,每组下设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3个小组,共计18个小组(如下)。第6-7组(课程思政和产教融合组)不区分专业技术职称。

第1组为新工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2组为新医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3组为新农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4组为新文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5组为基础课程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6组为课程思政组(不区分职称);

第7组为产教融合组(不区分职称)

鼓励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储能技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含区块链)、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智能医学工程、国际传播等相关专业领域和耕读教育、全科医学、中医药经典、"理解当代中国"(外语专业)等相关课程的教师积极报名参赛。鼓励国家级及省级一流课程教师团队、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师团队、省级以上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获奖者参赛。

为鼓励实验教师教学技能创新,本届校赛另单独设实验技能专项赛(具体通知另发)。比赛要求可参照《关于举办宁波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实验技能专项赛的通知》。

七、赛事安排

校赛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络评审,评审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根据网络评审结果择优进入第二阶段即现场评审阶段。评审内容为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进入现场评审阶段的选手,依据网络评审(60分)与现场评审(40分)成绩的总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评奖。

(一)网络评审

网络评审阶段,参赛教师要在规定时间内将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等上传到大赛网站(网址另行通知),由专家评委进行网络评审。网络评审满分为60分,其中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成绩占40分、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成绩占20分。

(二)现场评审

现场评审阶段,参赛教师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进行不超过12分钟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评审专家依据选手的汇报进行8分钟的提问交流,满分为40分。

网络评审成绩与现场评审成绩之和为参赛教师(团队)的最终成绩,具体评分细则详见附件1。

(三)校赛选拔

根据校赛评审结果,按照下半年浙江省第六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通知要求选拔教师(团队)参加省赛。

八、材料要求

(一)参赛教师提交材料

参赛教师请于2025年10月27日前通过校赛系统(系统网址另行通知)上传提交下列材料:

1.申报书

参赛教师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提交材料,申报书样式详见附件2-1,提交后原则上不得修改。

2.创新成果报告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过程与成效。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课程思政创新报告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    

产教融合创新报告应密切围绕高校与社会或行业企业主动合作、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组织模式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等产教融合方面的内容,以教学研究的范式,聚焦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协同办学的机制等,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报告包括摘要、正文,字数不超过4000字。教学创新(或课程思政创新、产教融合创新)成果的支撑材料及目录详见附件2-2。

3.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

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中两个1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其中产教融合赛道需包含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要求详见附件2-3。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配套相关材料包括: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其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

4.证明材料

所有赛道参赛课程需以PDF格式上传教务系统中课程已完成学期的开设信息(包含课表、排课班次、人数、地点等信息截图),参赛课程名称须与教务系统中显示情况一致。  

产教融合赛道参赛课程还需提供由所在高校教务部门出具的实践性教学学时占课程总学时比例不少于30% 的相关证明;行业企业参与参赛课程教学的相关证明,包括但不限于与参赛课程相关的人事聘任协议、产教融合项目合同、协同育人项目、产业学院等,签订时间在2年及以上。

(二)学院提交材料

参与的老师请在2025年10月18日之前把下列材料的电子版发至[email protected],纸质版交至绣山215,电话87600379/678353,学院统一报送学校。

1.学院推荐参加校赛教师的申报书。申报书样式详见附件2-1

2.推荐参加校赛的教师汇总表,详见附件3。

九、奖项设置

校赛按组别分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若干名。

十、其他事项

(一)各学院要认真做好参赛人员推荐工作,严格审查参赛教师资格。

(二)参赛教师(团队)应保证参赛材料的原创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教师(团队)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三)参赛教师(团队)提交的相关材料(申报书除外)和现场汇报环节中均不得出现参赛教师(团队)姓名、所在高校及院系名称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产教融合赛道行业企业信息不做硬性要求。

(四)涉密课程应做脱密处理后参赛,如无法脱密不建议参赛。

(五)各学院至少推荐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各1人(或1个团队)参加校赛。

十一、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一)学校联系人:

赵银川(教务处):889302

(二)技术支持:

杨佳明(超星集团工作人员):15757857864



教师发展
学院海角社区 - 网站新版 - 正文
转教务处 关于举办宁波大学第六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预通知
作者: 已浏览:次 更新日期:2025-07-04

各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同时选拔优秀教师参加浙江省第六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经研究决定举办"宁波大学第六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第六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本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活动。领导小组成员为:

组  长:主管校长

副组长:胡良根、刘 缨

成  员:孙聪、赵银川、吴芳芸

二、大赛主题

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

三、大赛目标

紧扣教育强国和高教强省建设目标,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助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精心打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与交流的标杆。

四、大赛内容

大赛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教学设计创新汇报。

五、参赛对象

我校本科在职教师,其中主讲教师近5年对所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产教融合赛道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至少包含1名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且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时间须达到2年及以上;其他赛道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均可。若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曾获得往届省赛特等奖的主讲教师不能再次参赛。

六、组别设置

大赛按照"四新"建设、基础课程、课程思政、产教融合等领域设7个大组,其中第1-6组按参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分组,每组下设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3个小组,共计18个小组(如下)。第6-7组(课程思政和产教融合组)不区分专业技术职称。

第1组为新工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2组为新医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3组为新农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4组为新文科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5组为基础课程组(正高组、副高组、中级及以下组);

第6组为课程思政组(不区分职称);

第7组为产教融合组(不区分职称)

鼓励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储能技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含区块链)、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智能医学工程、国际传播等相关专业领域和耕读教育、全科医学、中医药经典、"理解当代中国"(外语专业)等相关课程的教师积极报名参赛。鼓励国家级及省级一流课程教师团队、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师团队、省级以上教学名师、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获奖者参赛。

为鼓励实验教师教学技能创新,本届校赛另单独设实验技能专项赛(具体通知另发)。比赛要求可参照《关于举办宁波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实验技能专项赛的通知》。

七、赛事安排

校赛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络评审,评审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根据网络评审结果择优进入第二阶段即现场评审阶段。评审内容为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进入现场评审阶段的选手,依据网络评审(60分)与现场评审(40分)成绩的总得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评奖。

(一)网络评审

网络评审阶段,参赛教师要在规定时间内将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等上传到大赛网站(网址另行通知),由专家评委进行网络评审。网络评审满分为60分,其中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成绩占40分、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成绩占20分。

(二)现场评审

现场评审阶段,参赛教师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进行不超过12分钟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评审专家依据选手的汇报进行8分钟的提问交流,满分为40分。

网络评审成绩与现场评审成绩之和为参赛教师(团队)的最终成绩,具体评分细则详见附件1。

(三)校赛选拔

根据校赛评审结果,按照下半年浙江省第六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通知要求选拔教师(团队)参加省赛。

八、材料要求

(一)参赛教师提交材料

参赛教师请于2025年10月27日前通过校赛系统(系统网址另行通知)上传提交下列材料:

1.申报书

参赛教师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提交材料,申报书样式详见附件2-1,提交后原则上不得修改。

2.创新成果报告

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过程与成效。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课程思政创新报告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    

产教融合创新报告应密切围绕高校与社会或行业企业主动合作、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组织模式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等产教融合方面的内容,以教学研究的范式,聚焦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协同办学的机制等,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报告包括摘要、正文,字数不超过4000字。教学创新(或课程思政创新、产教融合创新)成果的支撑材料及目录详见附件2-2。

3.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

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中两个1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其中产教融合赛道需包含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要求详见附件2-3。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配套相关材料包括: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其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

4.证明材料

所有赛道参赛课程需以PDF格式上传教务系统中课程已完成学期的开设信息(包含课表、排课班次、人数、地点等信息截图),参赛课程名称须与教务系统中显示情况一致。  

产教融合赛道参赛课程还需提供由所在高校教务部门出具的实践性教学学时占课程总学时比例不少于30% 的相关证明;行业企业参与参赛课程教学的相关证明,包括但不限于与参赛课程相关的人事聘任协议、产教融合项目合同、协同育人项目、产业学院等,签订时间在2年及以上。

(二)学院提交材料

参与的老师请在2025年10月18日之前把下列材料的电子版发至[email protected],纸质版交至绣山215,电话87600379/678353,学院统一报送学校。

1.学院推荐参加校赛教师的申报书。申报书样式详见附件2-1

2.推荐参加校赛的教师汇总表,详见附件3。

九、奖项设置

校赛按组别分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若干名。

十、其他事项

(一)各学院要认真做好参赛人员推荐工作,严格审查参赛教师资格。

(二)参赛教师(团队)应保证参赛材料的原创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教师(团队)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三)参赛教师(团队)提交的相关材料(申报书除外)和现场汇报环节中均不得出现参赛教师(团队)姓名、所在高校及院系名称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产教融合赛道行业企业信息不做硬性要求。

(四)涉密课程应做脱密处理后参赛,如无法脱密不建议参赛。

(五)各学院至少推荐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各1人(或1个团队)参加校赛。

十一、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一)学校联系人:

赵银川(教务处):889302

(二)技术支持:

杨佳明(超星集团工作人员):15757857864



教师发展